close

Pentax K100d/DA 16-45mm, F4/CPL,拍攝日期:2009年12月8日,天氣:晴
最近「剝皮寮」這個名詞一直在網路上出現,只要逛跟拍照有關的網站,都很容易出現這個名詞,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原來這裡早在200年前清朝時就已經是台北城的木材集散地(一般認為「剝皮」兩字是木材在此去除樹皮而得名,但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裡的解說提到,這地名是來自於人們用台語稱這裡為「北皮」,也就是剝皮的意思,但是剝樹皮或動物的皮就不得而知了),最近會那麼熱門我想跟電影–「艋舺」即將上映有關吧,也因為電影拍攝的需要,重建了剝皮寮在80年代的風貌使其更符合當時萬華地區的街景。



還是平日出遊好呀,街道上沒有什麼遊客,如果是假日,這裡應該人山人海吧。


我因為功課沒有做好(地圖沒有查仔細),從捷運站出來沿康定路而行再轉廣洲街時我並沒有找到老街入口,我在廣洲街上繞了好久才找到康定路173巷在廣州的入口(在康定路的入口目前好像還沒有開放),市政府的指標應該可以再做清楚一點的,我想隨著電影的上映的,來這裡的遊客應該會越來越多吧,因為我在拍照的同時也有其他遊客也是從捷運站來的,他們也是繞了好久才找到,也在抱怨沒有路標。


老街就隱身在廣洲街與老松國小間,一個不經意還真的不會發現它的存在呢,而老街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得以保存下來也是一個巧合,1945年後這裡被列為老松國小的預定地所以限建了,因此意外的被保留下來,老街就在康定路173巷,但,是要從廣洲街進來。


非假日的老街人少了些,才有辦法拍下這張完全沒有人照片,不過,過沒有多久就人山人海啦,原來平日出遊的民眾還不少呢,當然還包括一些外國光觀客。


老街上有很多商店的古老招牌,這些招牌應該是拍電影或老街重新整理後才放上去吧?不過還是蠻有古味的。


艋舺(萬華)早期就是淡水河上重要的一個港口,200年前的剝皮寮相傳就是木材的集散地。


早期的路邊攤,這應該也是裝飾用的吧,不過現在的老街裡已經有看到一些店面在整修了,未來這裡應該也會賣些東西。


民國五十年代戰後人口數迅速成長,進而使得居住空間不足而缺乏浴室空間,「鳳翔」就是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產生的,到了七十年代家家都有浴室及熱水器了,因來客數少於是結束營業,聽說電影–「艋舺」 裡有這家浴室喔,但其實原本這家店是開在廣州上的,現在的招牌則改掛在康定路173巷(老街)中。


早期科技不發達,根本沒有辦法印製海報,所以電影院外的電影介紹看板都是用人工畫的,老街裡也有一幅電影看板,這應該也是後來補上的。


這種治療跌打損傷的看板在現在的國術館外好像都還看得到喔,這裡的看板一樣有古味。


日祥旅社的櫃台,當時的旅館跟現在的大飯店差異還真大。


旅社內的房間走廊,如前面所說的,人口多土地少空間取得不意,所以連旅社的空間都小,這走廊超窄的啦,而且每間房間的空間也都超小的,房間裡的全部分空間差不多只有一個雙人床的大小


旅社門口的歡迎看板。


這跟當時營業時的招牌已經有些不同了,應該是近期才放上去的,但旅社原址沒有變。


現在的剝皮寮除了拍電影的那區外,其他當年保留下來的建築物也都重新整理對外開放參觀,並且不同間建築有不同的參觀主題,現在這間是介紹台灣信仰的,遊客在這裡留下滿牆的許願紙。


剝皮寮老街的建築保留得都還不錯,可以看出當時是木造兩層樓的格局。


好多喜歡拍照的同好來這裡喔,「剝皮寮」也是我在攝影的論壇裡看到才知道這個地方的,大家無不聚精會神的在拍照。


這間房子的地板上是古台北城的地圖,布幔上述說了台北建城的時間及其重要地理位置。


我總覺得紅色的燈籠跟磚造建築非常的搭,應該是因為都具有些年代感吧。


這面牆的塗鴉非常具有特色,很多遊客都停下腳步來跟這面牆合照。


173巷入口有一個剝皮寮相關問題咨詢的服務台,這部分好像跟廣州上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是兩個獨立的單位。


也有人來剝皮寮拍婚紗喔。


這張照片原本我只是想拍椅子的,結果回家照片一看,上方多了「收驚」兩字還蠻有趣的。


剝皮寮緊鄰老松國小,這裡原先就是規劃成老松國小的擴建地,但後來在地方反對下,剝皮寮的風貌才得以保存。


剝皮寮裡也有放映室喔,影片中請當地的耆老述說當年的歷史。


剝皮寮園區內有很多空中走廊的設計,連屋內也有,不過並沒有對外開放,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開放,不過遊客太多管理上可能也是問題,畢竟這些老屋舍的二樓應該經不起大批遊客上去吧。


廣州街這面走廊都已經整修翻新了,看得出來木門也都是新造的,不過這面並不開放,如果要入內參觀要繞到老松國小那一面進去,可能這樣也比較好管理吧。




看到剝皮寮的老房子,會讓我想到中國民間故事的畫面,哈,這應該是要有點年齡的人才看過的電視


廣州上的建築可能興建的時間不太一樣,所以走廊的設計也不同,有些還採用拱形設計。


廣州街、昆明街口一景。


逛完剝皮寮後,我走進同樣位在廣州街上的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這裡有些關於文化教育的展覽可以看。


123小學堂裡還掛有當年文魁的匾額,好像是清朝時期的。


屋舍裡的天井一角。


123小學堂的展覽室門都超小的啦,要彎腰才不會撞到頭,這建築物之前不知道是做什麼用的。


123小學堂的教室, 我小學時就還是用這種課桌椅呢,教室後方掛有日本期代日本人的名冊,有兩個日本來的觀光客以日文交談討論牆壁上的名冊好一段時間,老松國小這裡應該日本時代就是學校,小學堂裡還有一些是當年放在老松國小古物的複製品。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行政人員的辦公室就在二樓,連辦公室都做得如此復古。


剝皮寮與鄉土教育中心就緊鄰老松國小的校舍。


可愛的小帆船,這是讓小朋友拍照用的,可以直接站到船上拍照,好像限乘兩人吧 XD。


康定路、廣州街口,從捷運站過來看到這個畫面就表示剝皮寮到囉


萬華龍山寺


萬華龍山寺香火鼎盛,連非假日也是人山人海,每個進來的人都誠心膜拜許下自己的願望,當然我也不例外。

   攝影小心得:剝皮寮因為有戶外及室內區,所以拍照時快門差異很大,進室內時很容易因曝光時間過長而手振,建議可以將相機的ISO值設定在自動,這樣拍照會方便些,老街上反差大相機測光不易,適當的使用EV值加減功能,可以較容易得到一張接近現場情況的照片,老街大量使用木材製品,木材大多色彩偏暗,要注意遇白則加遇黑則減的原則,因為室內空間不大,如果想要拍攝室內空間建議等效焦距要小於24mm的鏡頭會較容易拍攝建築物。

食:
   廣州街一帶各種吃的都有。

衣:
   無建議。

住:
   無建議。

行:
   捷運龍山寺站,3號出口右轉康定路再右轉廣州街,康定路173巷是老街入口,3號出口僅供有悠遊卡的民眾使用(我忘了有沒有售票機了,這個出口跟其他的不一樣,他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出口,一定要買票才有辦法進站 XD),而且進出都是階梯(非常的陡),如果行動不便者或有年長者不方便走這裡,建議可以從其他出口出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o的台灣踏查記 的頭像
    amao的台灣踏查記

    amao的台灣踏查記

    amao的台灣踏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