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anon 60D/EF-s 10-22mm, F3.5-4.5/CPL,拍攝日期:2012年7月12日,天氣:晴
兩年前造訪台中新社薰衣草森林時,路過了幾個引起我興趣的景點,當天就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前來一遊:(1) 后豐/東豐自行車道:人爆多的自行車道,店家搶人搶到馬路上來了,所以印象深刻;(2)新社古堡:這家一直是中部有名拍婚紗的景點,原本就有想要去了;(3)新社種了好多香菇,想去體驗採香菇的樂趣,結果很快的2年半的時間過去了,我卻一直遲遲沒有行動XD,很巧的,這次竟然有機會一次把我上述的三個景點在同一天都造訪到了,哈哈哈,真是開心


由於石岡水壩剛好也位在東豐自行車道旁,離我們等一下要去的后豐自行車道很近,所以行程的安排上是先在石岡水壩這裡租自行車,先去石岡水壩之後再去后豐自行車道,我已經兩個多月沒有出遊了,當下看到藍天白雲的美景,心情一下就開心了起來,這必定會是趟美好的行程


群眾的集體模仿行為是可怕的




石岡水壩的壩頂是有開放通行的(有警衛,所以應該是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壩頂寬敞好走,就像是一般車輛可以通行的橋一樣(當然這裡不可能會有車子),可以讓遊客從自行車道這一頭走到大甲溪的對岸,去921地震紀念公園。

站在壩頂向台中市區望去,今天天空的雲好美呀



經由壩頂通過大甲溪就可以到達對岸–921地震紀念公園。石岡水壩於921地震時16號至18號水門因地震而毀損無法修復,所以後來就保留原貌,並規劃為紀念公園,現在畫面上看到的斷橋就是當年921地震所造成的。

看到這樣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出大自然力量的可怕,看似堅固無比的水壩,經過地震一震竟然就坍塌了,紀念公園保留此畫面是要讓遊客知道地震的可怕。

其實921地震並不只有震毀16到18號水門,其他水門也都有受到程度不同的損毀,主要是水閘門無法緊閉的問題,目前這些問題皆已經解決,石岡水壩也恢復了原有的供水功能。

17號與18號水門因損壞嚴重就沒有修復了,而16號水門旁則是改建魚道讓魚類回游不受水庫影響,希望進而保護大甲溪珍貴之魚類生態。

紀念公園裡以巨石分裂而兩半來示意當年地震之可怕,並把921發生的時間都刻寫在石頭上(88年09月21日1時47分12秒)


離開石岡水壩後接著我們的行程是要一遊后豐自行車道,由於我們的行程安排是要參觀石岡水壩,所以我們是從東豐自行車道出發的,現在則是要沿東豐自行車道騎到后豐自行車道的起點,此處路過一地下道(上為道路),於騎車期間用相機LIVE VIEW功能拍下了這張很有動感的畫面(以前的單眼只有光學觀景窗,如果用光學觀景窗拍我可能就車禍了吧,只能說現在的相機功能強大呀)

藍天白雲是拍照的好日子,但騎起車來可能就會辛苦些了,建議大家做好防曬的保護呀。

東豐自行車道通過一處民宅。

前面提到大太陽騎車需要做好防曬,東豐/后豐自行車道有個優點就是樹蔭很多,如此一來可以降低騎車曬太陽的機會,在大熱天裡騎在綠色隧道裡那種涼意是吹冷氣也無法感受到的。

騎了一段東豐自行車道後,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東豐與后豐自行車道的交叉口了,由此而去即是后豐自行車道,終點則是后里馬場。

后豐自行車道前段的路況跟東豐自行車道差不多,車道沿線是民宅、道路與農田,騎乘其中感覺還蠻悠閒的。

后豐自行車道最有名的景點之一就是花梁鋼橋了,此橋長382公尺,也是最有鐵道特色的橋樑之一,騎乘單車於其中彷彿自己已經回到火車行駛中的當年,這裡也是我來后豐自行車道最期待的景點之一。

可惜遇到橋樑在整修,兩旁被施工鐵架給包圍取景拍照不易,再加上防腐蝕工程的油漆讓原本是灰色的鐵橋變了色,暫時讓鐵橋失去了些歷史的原貌。

可以在鐵橋上騎單車可以說是一件很棒的事,這也是后豐自行車道的特色之一。說到石岡水壩遇到921地震而受損,就不得不再提起花梁鋼橋,花梁鋼橋原建於1908年,但在關刀山地震(1935年)時被震垮(著名舊山線景點:龍騰斷橋,也同時在此次地震被震毀!),現在看到的是關刀山地震後重建過的大甲溪鐵橋(因由鐵架所構成,所以又稱花梁鋼橋)。此橋在921地震時並沒有受到影響。

過了花梁鋼橋後緊接者出現的就是九號隧道了,九號隧道也是后豐自行車道的特色之一,全長1269公尺,是舊山線鐵道中隧道最長的一座,隧道口上方有一寫著「氣象雄深」提字,是日本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提,這可也是一座很有歷史意義的舊山線隧道。

建於1908年的九號隧道為一單軌隧道,隧道內闊度空間不大,但高度竟然有辦法架設電氣化,且隧道是由水泥與貼磚的方式建成,相對於北部地區如苗栗的崎頂隧道,1928年建的崎頂隧道採用的是高級的清水磚,且是雙軌設計,但竟然沒有考慮高度淨空問題,後來在西部鐵路電氣化後反而先被廢除,此點頗令我不解?九號隧道內彎度還頗大的,曲率半徑小,想必當年火車行走於此速度應無法太快。

之前的文章我就有提過,我小時候最火車最喜歡坐在車頭了,因為可以看火車過山洞後準備要出山洞時的景象,那出口的光點慢慢變大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我個人就覺得很棒


經過了1269公尺的騎乘,我已經來到九號隧道的北口了,北口上方同樣有提字–「潛行不窒」為後藤新平所題,在這樣子的大熱天騎車最開心的應該就是隧道裡的騎乘了,在大太陽下騎車汗流浹背後騎進隧道內一陣冷風吹到身上那種舒服,應該比平常我們吹的冷氣還舒服一百倍吧。在這裡提醒一下,九號隧道是南高北低,所以往后里馬場方向會是下坡,但騎車的要記住一句話:下坡是要還的XD。

剛過九號隧道這段自行車道變得好寬喔,可能是學高速公路在上坡路段有設慢車爬坡道的關係吧


抵達后里馬場,這段路含拍照大約花了30分鐘的時間, 就距離及坡度來說,這算是一條輕鬆且適合全家大小來騎車的自行車道。

回程的途中,再補拍一些照片!

由於這條自行車道是舊山線改建而成的,所以在車道旁就可以看到新的縱貫線鐵路在旁邊。

此段自行車道與縱貫鐵路平行,之後縱貫鐵路將直線向前,自行車道則是要左轉,準備接九號隧道,不知道為什麼舊的山線鐵路是要多繞路走九號隧道,明明這樣子的路線就比現在新的縱貫鐵路還要繞路很多,而且軌道比較彎,曲率半徑小車子跑不快,新縱貫鐵路的隧道短,路線又直當初怎麼不一開始就採用這樣的路線呢?難道是因為橋樑工程較不易進行所以要選擇大甲溪河床最窄的地方架橋,才導致路線變彎的?所以日本時代隧道工程比橋樑工程容易克服?哈哈,我想太多了,不知道有沒有可以為我解答。

咦,好多科技業的廠房,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后里也有科學園區,是屬於中科三期的。自行車道旁就是科學園區。

回程囉,如前面所提到的,往豐原方向九號隧道是呈現上坡,騎起車來會相對較吃力些,但隧道裡面的冷風實在是太舒服了,在大熱天裡可以吹到比冷氣還舒服的冷風,就算是上坡騎起車來也還算輕鬆。

可惜了,遇到鐵橋在維修,所以沒有辦法看到原本的樣子。


剛好遇到一列北上電聯車正通過縱貫線鐵路大甲線橋,遠方的煙囪所在地應該是正隆紙廠吧。

喜歡這張站在花樑鋼橋上向西拍攝的照片,照片呈現出了大甲溪的岩石地形,天空的白雲也很漂亮。

廣角鏡下的箭頭變得特別跨張!




朴子口(朴子)車站,此站為台鐵東豐支線上之無人招呼站,在東豐自行車道開闢後就變成一個景點,目前還保留有一個月台在自行車道旁,有些遊客會以此當做是東豐自行車道的起點,因為附近交通便利,也有業者經營租車服務。
後記:
東豐/后豐自行車道算是台灣較早期發展自行車道的地方,再加上自行車道部分採用舊山線及鐵路支線的路基,所以沿途的風景非常有特色,在自行車道林立的台灣中,可以算是獨樹一格,值得推薦,下次時間充裕我再來挑戰東豐段。1999年的921地震讓全台灣印象深刻,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已經開始淡忘這件重大的天災,石岡水壩保留了地震當下的景象,是個適合教學及提醒大家的好地方!
食:
自行車道位在市區,所以店家還蠻多的,我就不特別補充資訊了。
衣:
雖然自行車道有蠻多路段是在樹蔭下或隧道裡的,但如果是夏天騎乘建議還是做好防曬工作。
住:
無建議。
行:
自行車道就在國道4號終點(台3線)旁,交通便利。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