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ntax k100d/DA 16-45mm, F4,拍攝日期:2011年12月26日,天氣:晴轉陰
鹿場大山(樂山)至大霸尖山一帶山區,早期在台灣地理學上是屬於黑暗時代,清末之前幾乎沒有漢人進入過該區,到了日本據台,1897年6月13日世界著名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一次十八兒地區探查賽夏族部落的時候,險些被霞喀羅群的泰雅族人給馘首,這算是較早期有關於霞喀羅的記錄,隨後加入探查的鳥居藏龍博士與其助理–森丑之助也稱此地為「北蕃的地盤,世人只聞其名,但無緣詳裡面的狀態」,1910年起日軍為了資源的拓展開始與此處的北蕃(泰雅族)有了戰爭,稱之為「兇蕃的討伐」;再加上台灣總督對生蕃的討伐,使得警備道長驅直入到霞喀羅群的蕃社中,霞喀羅古道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而產生,隨後1928年大霸尖山的首登及1931年稜線的初次縱走也都採用此路線,當年的霞喀羅可以說是一條極為重要之道路,但如今霞喀羅古道少了份那種殺戮的氣氛,多的是楓紅美麗的氛圍,也成了北部地區最著名的賞楓景點之一,因為古道的歷史及景色成了林務局首推的國家步道。



之前就知道宇老因為位在一個鞍部,向東可以看到日出,向西可以看到夕陽,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來宇老看日出,今天可以說是個巧合呀,5點半從新竹出發來到宇老已經早上7點了,冬天的太陽也睡得比較晚,再加上太陽要先爬過中央山脈,所以我才機會在此時看到日出,可惜今天天氣不佳,雲層有些厚,但現場看可以清楚看到太陽染紅整個山的稜線,很美,但拍不出來@@。


原本就知道這幾天有寒流來,再加上一大早要騎車騎很遠,所以我衣服還穿蠻多的,從新竹出發時氣溫還有十幾度,我很慶悻衣服夠保暖,長途騎車也不會冷,褲子還是昨天才去登山用品店買的,心想這錢花得值得,但這一切就在我停車之後就改變了,剛開始前幾分鐘我還不覺得冷,只覺得山上的氣溫是比山下低很多,但停留越久就越覺得不對,宇老的天氣應該是異常的冷才對,果然觀景台旁的溫度計顯示:「2度」,天呀,這是什麼天氣呀@@,不過這跟地形有關啦,風都是從宇老(最高點)這個點越過山,一直受冷氣吹襲下的宇老天氣當然會如此之冷。只要趕緊逃離此處應該就可以避掉這樣的低溫了(按:過宇老後往養老的路是一路下降,而且下降的高度很快,溫度也隨著下降的高度,還隨之上升不少,不久之後就不覺得冷了)


宇老警察局旁的涼亭可以說是看日出最佳的地點。


過了宇老公路下降的速度很快,一下子就遠離宇老了,再回頭望向宇老,此時的宇老已被雲霧給覆蓋,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會那麼冷的原因了吧,因為雲霧都要越過這個缺口呀。


07:11。抵達田埔,田埔的教堂很有特色,也成了當地的地標之一了。




路線過了宇老,經田埔還是一路下降,沒有多久田埔也已經出在半山腰上了,可見這段路的下降速度非常之快。


07:25。要到養老前我還有一個預訂的行程要去,那就是去秀巒的「控溪吊橋」,我一走上吊橋就差一點滑倒,我還以為橋面上有抹油呢,仔細一看才知道結冰了,可見這裡昨天晚上很冷呀。


這麼冷的天氣竟然還有人在河邊搭帳篷露營,不過他們是為了秀巒溫泉而來的啦,帳篷對岸則是秀巒有名的景點:「軍艦岩」,秋冬時節的養老因為有溫泉與楓葉,因此成了新竹地區非常熱門的出遊景點。




控溪吊橋最有名的就是楓紅吧,撒克金溪右岸的山頭上有處楓樹林,每當楓紅時節便成了著名的賞楓景點,照片拍不到這片楓樹林(在另一側,由公路上取景或走過吊橋繞進去才可以看到大片樹林),不過由於我要趕著到霞喀羅,所以就沒有花時間找取景點了。


07:41。過養老後即進入了山地管制區,因此如果要去霞喀羅、司馬庫斯、鎮西堡等地的遊客都必須要在辦理入山證,早期入山還需要10元的手續,但現在入山採報備制,不需要費用了,只需現在填寫資料即可(也可於入山前三天上內政部網站填寫入山申請)。


過了秀巒檢查哨後,沿路都可以看到楓紅,與青山、房屋的搭配又是不同的美。


08:12。從新竹關東橋出發過了大約兩個半小時我終於抵達養老端登山口,一般來說霞喀羅有兩個登山口,一個位在五峰鄉的清泉,另一處則是尖石鄉的養老,這次我選擇從養老端入山主要是因為這次的目的是賞楓,而養老端有較多的楓樹林可以欣賞,再者目前養老端的路況較泉清端來得好。養老端的登山口目前有新闢一處停車場(沿著照片上右側的路前進有一塊空地),約可停20輛車吧,如果來晚了只能沿著產業道路往外停了,再走一段路進來,而如果是坐遊覽車的則是要停在距登山口約0.5公里處,這裡才有足夠的空間可供停車及回轉。步道就在畫面上左手邊這條路進去。


今年的秋天天氣實在不是很好,幾乎不是下雨就是陰天,難得可以看到這樣藍天白雲的天氣,只能說我太幸運了。


霞喀羅果然是賞楓的好去處,從登山口進來,每隔一小段距離都可以看到落滿地的楓葉, 這種密度在北台灣應該不多見,也因此它可以成為著名的賞楓景點。


步道沿途都還可以看到日治時期的駁坎,走入步道就彷彿走進了時空隧道,遙想當年日警與原住民可是曾經頻繁的行走於此。


09:10。抵達栗園,栗園這片竹林真的很美,但有些地方好像變成了登山客上廁所的地方,地上的衛生紙有點多@@。


這片竹林很有拍「臥虎藏龍」的感覺呀!走在這裡彷彿自己也成了武林高手。


人走在高聳的竹林裡本來比例上看起來就會小很多,再加上這個視角的構圖登山客好像變成了小矮人,蠻有視覺效果的。






09:29。抵達第一個高繞點,因為畫面前方的步道已經因山崩而中斷,所以步道要取左而行高繞過這片崩壁,這片崩壁的存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之前網友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文字描述。


這段高繞的路比較小條,並且有些陡,走在上面要特別的小心,手也要抓緊旁邊的繩索或確定是堅固的樹枝。這段高繞路段遇到人太多時也是一個塞車的大瓶頸。


剛才的高繞就是要繞過這片大崩壁。這片崩壁似乎越崩越大,高繞的路一直有在修正,真希望可以快點穩定下來。


過也大崩壁又是一路平坦好走的路,這才是霞喀羅該有的舒服步道呀。


09:43。到了第一個著名的賞楓點–馬鞍駐在所遺址,我對霞喀羅古道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轉角,之前在某本雜誌上看到一張楓紅的照片就是在此處拍的,看雜誌的同時我還不知道這裡是那裡,直到自己親自走在古道上才知道這裡叫「馬鞍駐在所」,這裡也是離登山口距離最近的一處賞楓點了,除了剛才的高繞難走了些,我想這裡是每個遊客都到得了的賞楓點。


駐在所的遺址在一處較高的平台上,當年的房舍已經都看不到了,僅有林務局興建提供休憩的椅子。


可惜這個時間點是逆光,要不然這個角度應該可以拍出不錯的照片。我很後悔沒有多拍幾張,原本想說下午再補拍的,但下午的人實在是有夠多,根本沒有辦法拍@@。


步道旁紅色的楓葉真是顯眼,眼光一下子就被它吸引過去。






離開駐在所後步道有了一個大轉向,所以走沒有多久你可以在缺口回頭遠望剛剛你經過的駐在所,其實駐在所位置是看不出來啦,只是能確定的是就在這片楓紅樹林下,我在這裡遇到了一群看似大學生的登山隊伍,他們前一晚是住在白石駐在所,現在正要下山,據他們轉述步道再往前走一小段即可以遇到一處楓葉更美的賞楓點,而且告知這此處賞楓點是白石吊橋這端最後一處賞楓點了,再過去又有一處高繞路段才有辦法走到吊橋,而且沒有楓葉可以看了,所以建議如果單純賞楓走到那處賞楓點就不要再往前,要折返。


09:55。果然從馬鞍駐在所走過來約10分鐘就到了剛剛山友提到的楓樹林了。這片楓樹很大片,比馬鞍駐在所還壯觀,可惜現在不是楓紅最盛的時間,要不然應該超美的。


古道就在楓樹林下,這種fu還頗有賽德克巴萊的感覺。


這段楓樹美的地方不僅止於抬頭仰望的楓紅,那落滿地形成楓葉地毯的美更是難以形容。


抬頭仰望之美。


楓葉地毯更美。




這段古道還蠻特別的,同時有了竹林又有楓葉。


過了剛才那段楓樹林後沒有多久視野突然開闊了起來,步道到止又遇到一處崩壁地型,崩落的地形一路下降至撒克金溪。


10:06。這段崩壁地形路況還算穩定,並不需要高繞即可通過。


崩壁的上頭也是一片楓樹林。


回頭再望剛才經過的楓樹林,這樣看已經夠美了,如果遇到楓況好時的美應該更跨張吧(按:跟路上遇到的山友聊天,他提到這段路他已經走了很多次,今年的楓況並沒有往年好)。


10:16。步道於此跨過撒克金溪支流,一群遊客在此休息吃東西、聊天,看來小橋流水聲還蠻容易吸引旅人停下腳步的,看慣了步道林相,遇到小溪流反而是一種驚喜。


期待下次來時有機會遇到楓紅時分,那整片山頭紅通通的感覺一定很震撼。


溪畔的古道與先前楓紅的步道感覺截然不同,其實正如同半路上遇到的大學生所說的,接下來的路段都不適合賞楓了,其實我也很了解這個道理,但今年的行程賞楓只是其中一個目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可以走到白石吊橋,甚至如果時間允許我想走到白石駐在所,希望這趟的行程可以走一半的霞喀羅古道,那下次我從清泉端入山時再走半段就全接起來了。


10:39。又遇一崩壁,這片崩壁比前頭那個還要嚴重,高繞的難度更高,建議如果只是專程來賞楓的,到此就要折返了,要不然接下來的路況將會變得很難走,而且也沒有楓葉可以看了,前頭這群山友之前就有走過這段路了,他們決定不在前進,而是選擇就地休息吃午餐,高繞的路是取左而行,步道再直走些還有些空地可以休息,這也是他們要在此停下來的原因,而我的目的地是白石駐在所,我當然要取左攻上去呀XD。


也不知道這段高繞的之字型路走了多久,只覺得這段比先前那個崩壁的高繞要難走多了,走起路來實在是有夠累,中途休息喘口氣順便把剛才走過的路拍了下來。


過了高繞點,終於又回到古道上,回頭可以看到剛才停下來休息吃東西的隊伍就在對岸,其實這直線距離不遠,但這趟高繞路確實不好走。


10:51。來到天梯的路段了,這段路好像有一陣子了,在網友的遊記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畫面,等一下步道要下切數十公尺,而且是接近垂直的下切,為了這將近90度的地形,所以此路段採用的是繩梯的方式來讓遊客通過,這梯子共有兩段,照片只拍到第一段,另一段在更下方。我個人覺得不要抓繩子,直接用雙手握住梯子比較實在。


10:58。過了繩梯沒有多久就會遇到這個木製的步道,當你看到這畫面時就表示你已經要到白石吊橋了,走上梯子你就可以親眼見到,到白石吊橋折返是許多遊客的行程,也是林務局最建議的行程,因為過了白石吊橋後到駐在所約還要一個小時的路程。

後記:
   一般建議的行程就是走到白石吊橋為止,因為文章將在此做個小結,如果電影賽德克巴萊場景的白石駐在所,將在下篇文章再做介紹。

食:
   最後一個便利商店在內灣(有小七與ok,不過當天不知道為什麼小七沒有營業,ok在內灣火車站旁),宇老的臭豆腐還蠻有名的,步道口也有人擺攤賣熱湯,這簡直太邪惡了XD,登完山誰不想買碗熱呼呼的食物,一下子當天消耗的卡路里就都補回來了,而且可能還超過XD。如果自己有帶爐子煮東西吃的,不用擔心水源問題,步道沿線水源容易取得。

衣:
   無建議,但步道濕滑,最好穿雙較止滑的鞋子及帶支登山杖,由於秋冬季節氣溫低,大家衣服都穿得很保暖,但登山過程中體內容易流汗,休息時流汗吹風容易感冒,建議可以帶件衣服替換。

住:
   距登山口不遠處有間民宿(我忘了名字了),秀巒也可以住宿,或於秀巒溫泉河岸旁搭帳篷也是不錯的選擇,新竹地區的朋友則可以當天來回不用考慮住宿。

行:
   從橫山鄉內彎入山(內灣太有名了,應該就不用介紹交通了),經尖石市區往宇老、田埔、秀巒方向前進,於秀巒辦入山證,過秀巒沒多久後要右轉走秀巒道往養老(最後往養老這段路約7.5公里,後段為水泥路面,路面尚可通行一般小客車),最後的加油站在尖石市區(早上七點營業),加滿再上山會較保險(七點前上山的話在要台3線上有家24小時台塑系統的加油站可以加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o的台灣踏查記 的頭像
    amao的台灣踏查記

    amao的台灣踏查記

    amao的台灣踏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