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anasonic GF-1/LUMIX G VARIO 14-42mm, F3.5-5.6,拍攝日期:2011年8月14號,天氣:多雲
8月份的這趟花蓮行目的有兩個,一個目的已經在先前的文章介紹過了–秀林鄉銅門村的慕谷慕魚,另一個是我嚮往已久的太魯閣國家公園白楊步道,可惜的是我事先沒有做足功課(可能是身為花蓮人的我對自己故鄉的那份自信吧,事先做功課這件事應該不用用在自己的故鄉上XD),結果連白楊步道的主要入口因山崩而封閉都不知道,也因為沒有事先做功課我一時找不到替代的入口,就這樣這趟行程我必須跟白楊步道及水簾洞說再見,原本安排好的行程就此打亂了,但我決定還是停留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好好的探訪我以前未曾到過的景點,綠水步道就在這樣的原因下而成行了。

長春祠為紀念因興建中橫而殉職的工作員人所建,長春祠內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25位築路人靈位,其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就是像一幅美麗的山水國畫。

小時候印象中我有爬上去過,現今公路已經不從長春祠旁通過了(改走隧道),這次我特地繞過來拍照,但因時間有限就不上去了。

由長春祠再往立霧溪上游走,沒多久就來到燕子口,燕子口可以說是太魯閣峽谷地形的分界點,燕子口以下的山谷較接近台灣一般常見的地形,樹木長滿山壁,而從燕子口開始,即將會出現陡直的峭壁,這也是太魯閣國家的特色呀。

於燕子口隧道東段入口旁有一造型特殊的「吊」橋(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它比較好,叫「吊」橋感覺又少了吊橋面鋼索),這吊橋跟台北內湖的白石湖吊橋及南投竹山的天梯還蠻像的,這座橋是通往錐麓古道的,錐麓古道也是合歡越嶺警備道的一部分,錐麓古道在山界非常有名,我也超想造訪的,於毛利之俊的東台灣展望一書中是樣描述的:「錐麓山的南面山脊被流到此處的立霧溪刻書出約900公尺垂直豎立的大峭壁,人們在峭壁山中央鑿出一條道路,將這大斷崖切割為二,俯仰間形成各高達450公尺的岩壁,連山中灰黑色鳥雀也無法飛到那麼高,岩壁上沒有任何一根草覆蓋,倘若站在山岩的頂端,恐怕雙腳反而會不自覺的顫抖」。看完這樣的文字,我想大家心中那股登山的衝動都湧上心頭了,而不登山的你看完文字的描述,多少對合歡越嶺警備道中的這段錐麓古道有更深的認識。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峽谷就如東台灣展望一書所述,立霧將山給切開使其峽谷兩側成垂直豎立的大峭壁。

以天然鑿石而成的隧道與明隧道是台8線太魯閣段的特色之一,可惜的是落石不斷,公路局為了行車安全逐年在此路段興建現代化的隧道,未來如果行車至此沒有特別停下車來欣賞的話,會錯過更多美景。

我們在天祥稍做休息後便往白楊步道出發,按地圖上的標示白楊步道距天祥僅數百公尺,可是我們就是遍尋不著白楊步道的入口,僅發現一處大崩山旁有一大停車場,此崩山現場之前應該也是個景,心想至此大致上就知道不妙了,難道說白楊步道的入口已經被山崩給毀了,不死心的我們拿出iphone的導航系統查了一下,果然我們的所在地就是就是白楊步道的入口


離開白楊步道後,我們再次回來到天祥,多出來的時間我便想規劃成懷舊之旅,再次體驗小時候遊天祥的感覺,稚暉橋也是我當年拍照的地方之一。

天祥這帶跟我印象中所認識的並沒有改變很多,唯一改變的就是這座祥德寺前的吊橋吧(普渡橋),在小時候的記憶裡這座橋是走起來會晃的那種吊橋,而非現今堅固的偽吊橋(現在的鋼索應該沒有作用了,是靠橋下方的樑來支撐橋面)。

過了吊橋我們來到祥德寺,我再次造訪祥德寺的原因很簡單,我想再次登塔遠眺天祥地區,其實祥德寺可是非常出名的景點呢,他可是米其林台灣綠色指南推薦台灣38處必遊景點之一(三顆星),東部共有四處入選皆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

過了普渡橋後我們又走過了無數個階梯,終於來到天峰塔,多年前印象中我也是有登塔遠眺的,這次當然要舊地重遊一下。

登上天峰塔一覽天祥地區的全景,由晶英酒店、救國團活動中心及停車場所構成的天祥成了遊客路過此處的休閒處之一,這裡是從太魯閣東處入口進來後唯一可以補給的地方,再上去就要到大禹嶺了。

遠眺救國團天祥活動中心,上次造訪此處是在高中三年級的公民訓練課(現在的高中生應該沒有這種課程了),我們在此花了三天的時間訓練成良好的公民XD。

當年對晶華天祥飯店的印象就是飯店屋頂有球場有游泳池,過了15年再次造訪此處,飯店改名了但記憶中的畫面都還是存在著。

天峰塔跟多數的塔都有類似的建築構造,登塔的樓梯沿塔身而建,也因此成了美麗的幾何圖型。

普渡橋下的排字活動還是盛行著,小時候就對這些排字很感興趣,過了那麼久這種排字的習慣還是存在的,這也算是另類的到此一遊吧。


離開天祥後我們原本打算直接前往燕子口步道的,途中經過綠水步道原本我們不打算在此停留的,綠水合流步道我經過多次,從來沒有念頭想要停下車來走走,我一直以為這裡只是一處露營的景點


綠水步道就在綠水地質館後方,由地質館後方登起沒多久即會遇一叉路, 往右就是綠水步道,往左則是文山步道,文山步道這段路有太魯閣族部落及日據時代駐在所的遺址 ,不過路程太長,只好等下次有機會再來造訪了,我先走完綠水步道吧。

現今綠水步道上還可以看到保留完的駁坎。

遇到一處山溝,古道在此以吊橋的方式通過。

過了吊橋沒多久遇到了一處隧道,此隧道是以人工開鑿的方式直接開挖石壁而過,實在是很難想像這樣的隧道用人力要怎麼挖?於隧道口有告示註明「此隧道約30公尺長,不用擔心照明問題,大膽的走過就對了XD」,老實說自從去過苗栗勝興走過摸黑的鐵路隧道後我就一直提醒自己出遊要帶手電筒,可以我總是忘記


我是覺得告示牌有些騙人,隧道比我想像中的長(也可能是心裡做用,感覺時間過得特別的慢吧),隧道裡面伸手不見五指,只能用雙腳感覺地上有無東西,用雙手感覺兩面的石壁在那裡,再加上另一頭洞口吹起來的涼風,感覺還真無助XD,看到另一頭的光線時那種感動還真的說不出來呢!我實在是無法想像,如果是兩隊人馬分別從兩頭進入不知道會不會撞在一起,哈。

一出隧道就看到此景啦,剛剛在台8線上看到的古道就在前方不遠處。

由於過了隧道後古道是沿石壁而建,再加古道不寬敞(約僅容一人行走,要超車或會車會較不方便),所以太管處為了安全起見,在古道上設有鐵欄杆以防意外。

我一直覺得從古道往下看台8線這個角度很美,公路在此是以S型方式前進,這種的畫面應該很適合拍汽車廣告。

古道就建在石壁的半山腰上,下方就是立霧溪。

回頭看綠水地質館,不知不覺的我們已經走一大段路了。

古道與登山客。

這個角度應該可以拍出古道的危險,這段應該跟錐麓古道有點類似吧,只是古道離地的高度差很多,走在綠水步道腳還不會發軟




我一直想抓一個好時機來拍汽車,可惜都無法掌握得很好,再加上時間有限,我很快的就放棄了。

回頭遠望建於半山腰的古道。

綠水地質館。
跋:
最近電影賽德克巴萊很有名,導演以霧社事件當故事的主軸來展現民族間的衝突問題,但這樣的衝突問題並不僅發生在霧社,應該說台灣山區裡在當時都有這樣的事情在發生,其中能高越嶺道警備道與合歡越嶺警備的功能就在於此,那是日本人想要將文明的教育帶進深山的道路,但在泰雅族原住民(泰雅族包括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及泰雅族)甚至於其他原住民族群看來這是一條即將讓族民失去袓先文化的一條路,現今的我們在走此警備道時的感想又是什麼呢?如果覺得想這些是很沈重的事也沒有關係,就當走在古道上是種登山健行吧。
食:
國家公園內僅有天祥有店家,建議先在花蓮市或新城鄉用餐再進來玩。
衣:
無建議。
住:
花蓮地區的民宿CP值都很高,離太魯閣也不算太遠,如果想進近一點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於布落灣及天祥有高級飯店可以選擇,如果想重溫求學時的救國團活動,也可以考慮住救國團天祥活動中心。
行:
我想太魯閣國家公園就不用多做介紹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