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ntax k100d/DA 16-45mm, F4/CPL,拍攝日期:2010年9月11日,天氣:晴轉陰
以觀音山為名的山在全台各地應該相當的多,而我第一次知道台北八里的觀音山是在文化大學念大一的時候(我在文化大學只念一年就轉學了),還記得那一天我坐著台北車站、陽明山的260公車剛上仰德大道沒有多久,一位乘客指著窗外對面的山脈對朋友說:那就是觀音山,而當時的我也順著手指的方向望了出去,觀音山的山形有如橫臥的觀音,這是我第一次對觀音山的認識,之後幾年也陸續到多淡水數次,也知道在淡水河左岸的山脈就是觀音山(淡水老街這個角度看不出山形),卻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登山觀音山,直到近幾年喜歡上攝影與登山後才又再次認識觀音山,在看過無數網友分享的遊記後便決定有機會一定要去觀音山。



一個人的旅行總是特別的早,再加上今天要走的步道我沒有辦法估計要花多少時間,所以早一點出門總是比較保障,從新竹出發的我一早就跳上5點40由清大站發車的新竹客運,車子行經湖口路段時看見東方正升起的太陽。


新竹客運到台北轉運站後我改轉乘捷運前往淡水,列車經過紅樹林時即可以清楚的看到今天的目的地–觀音山。


7:39。5點40分從新竹上車,8點不到我人就已經在淡水捷運站了,新竹、台北的距離感覺好近呀


果然,早上8點的淡水沒有什麼遊客,這樣冷清的街道很難想像到了下午會是寸步難行的熱鬧情況。


今天早上遇到退潮,淡水老街旁小港口裡的漁船都擱淺在淡水河邊。


從台北火車站上捷運後就感覺到會那麼早出門的人通常都是出來運動的,特別是騎腳踏車跟登山的人。


站在淡水朝台北市區方向望去,關渡大橋就在遠方。


今天的目的地–觀音山–就在淡水河的對岸。


即將搭乘的渡船緩緩從八里行駛過來。


8:07。一早的渡船搭船的人比我想像的還多。淡水與八里間的交通如果是開車的話就是要走關渡大橋,如果是行人或是騎車的人就可以考慮坐渡輪會快一些,一個人的票價是20元(車子另算船資),可用現今買船票也可以直接刷悠遊卡上船,行程約8到10分鐘即可以到對岸。


坐在往八里的渡輪上回頭望向淡水,紅毛城的國旗、淡江中學的鐘樓清楚可見。


再往北邊望一點,可以看到淡水的漁人碼頭。




反向行駛的遊艇及遠方的台北港貨櫃碼頭。


整個渡輪的行程不長,約8分鐘就來到八里了,此時的觀音山感覺又近了些。


由於渡船頭的腹地不大,僅供單一渡輪停靠讓旅客上下船,而沒有地方停的船只好直接下錨於淡水河中。


8:25。到岸。


停在河床上的小漁船與藍天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


8:29。經過了熟悉又陌生的八里渡船頭商店街(以前在台北念書時來過八里一次,不過這次再訪八里發現那已經不是我記憶中的八里),我來到龍米路(台15線),今天的登山行程就要由龍米路二段開始。


8:46。常走這條越嶺步道的網友在他的文章裡提到要從龍米路2段161巷轉入產業道路,而我也先事用google map做了一下功課:知道從渡船頭出來後要左轉往台北方向走,但畢竟這段路不短,走到一半時我竟然開始懷疑我自己的方向感是不是有錯,要不然怎一直走不到161巷(也因為一直對自己的方向感有信心,所以渡船頭接龍米路時我並沒有先看路邊的門牌號碼排序來確定方向,等到起疑時旁都沒有房子可以讓我來確認門牌),就這樣我竟然折回渡船頭,後來我發現我是多疑了,方向沒有錯只是161巷有點遠,就這樣我就多浪費10多分鐘了,經過一番折騰我終於找到龍米路2段161巷的路牌了,要往硬漢嶺的登山步道要由此右轉上山。在這邊提醒一下161巷與159巷(照片中有紅綠燈的路口)是相通的,161巷走沒有多久就要經過一座橋再左轉回159巷,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再往前10公尺由159巷轉入會更順一些。


159巷是一條約5公尺寬的路面,左手邊是一些住家及小型工廠與倉庫,右手邊則是一條小溪。


8:54。沿159巷往上走一段路後就會發現第一個景點指標牌(一路上由八里渡船頭到轉進159巷都沒有路標,所以這段路需要自己看地圖),算一算從渡船頭到這裡已經有1.3公里了,而離我今天的目的地硬漢嶺則還有3公里的路要走,這3公里的路將從接近海平 的高度一路向上到600公尺的山頂,這種上升速度光用想的就知道接下來的路並不好走


8:57。來到明園大佛寺。


看到鏡就幫自己拍一張照片,這種天氣實在顧不得好不好看,整個頭包住曬不到太陽比較實在


觀音山面八里這個方向的山坡上有多家果園,所以沿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果樹,中秋要到了,剛好也是文旦盛產的季節。


這條往觀音山的產業道路坡度實在是有夠大,再加上兩旁的樹木不大沒有遮蔽的效果,在這種大太陽下走起路來實在是有夠累人。


產業道路上隨時回頭都可以看到遠方的淡水,而且每次回頭覺得自己又爬得更高了@@。


好陡的產業道路及好遠的觀音山。


把鏡頭拉近可以清楚的看到觀音山山頂,山頂上還可以看基地台,那就是我今天的目的地–硬漢嶺。


9:07。由159巷進來的產業道路一直往觀音山方向而行即可以看到一開路紀念碑,這紀念碑是紀念牛寮埔地區兩位居民出錢出力修建道路的事蹟。


站在開路紀念碑旁遠眺淡水。


由龍米路159巷上來的路在畫面的左手邊,右手邊的是北52鄉道,電線桿旁就是開路紀念碑,接下來的路要往我拍照時的背後方向而行(即由159巷上來後右轉上山)。


9:10。由開路紀念碑往上續行沒有多久即遇一叉路,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往土地公廟的指稱,但往觀音山硬漢嶺的路是取右往觀光果園方向而行。


產業道路上難得的樹蔭是休息的好場所。


北52縣道沿路都是果園,遠方的觀音看似更近些了?


9:22。遇到米倉社區叉路,登山步道必需要取左而行。


9:24。在米倉社區裡有間無極宮(王母娘娘廟),在廟的後方即可以發現此告示牌,上頭寫明走牛寮埔步道的相關注意事項,如果是開車來的同好也可以把車子停在無極宮的停車場,由這裡開始走步道(接下來的產業道路會更小條,登山口附近的停車位也有限,不過這裡到登山口還數百公尺的陡坡要走)。


又遇叉路,發現路旁有一傾斜的路標。


9:31。路標上顯示往硬漢嶺還有1.2公里的路要走。


我個人非常的喜歡藍天白雲,但藍天白雲的日子好像不適合登山喔。


每每停下來休息總會回頭遠眺淡水,不知不覺的自己又往上爬一段路了。


終於來到牛寮埔步道登山口了,登山口前也可以遠眺淡水。


9:39。照片停汽車處是即是我剛剛走上來的路,牛寮埔步道就在左手邊,產業道路到此已經沒有路了,背後方面沒有拍到的地方有一個水塔及石頭製的桌椅,但並沒有涼停,附近可以停汽車的空地不大,僅能容下數台。


在登山口稍做休息後,我將繼續今天的行程。


由登山口算起到觀音山最高點–硬漢嶺約900公尺。


在步道上發現鍬形蟲。


這最後900公尺的牛寮埔步道當然也是一路向上,個人覺得牛寮埔步道比硬漢嶺步道難走(等下一篇文章再一起做說明)




牛寮埔步沿線皆在樹蔭下,就如網友說的:登山遇到晴天不如遇到陰天,遇到陰天不如遇到小雨,因為在大晴天下揮汗而行實在是有夠難受,不過至少步道旁的樹蔭減少了太陽的直曬,因此雖然還是一路向上的路要走,但會比前段無樹蔭的產業道路來得輕鬆。


9:55。看到第一座涼亭了,牛寮埔步道的中途你只會遇到一座涼亭,也就是說當你遇到第二座涼亭時就表示你出運了,因為當你看到下一座涼亭時就表示接近觀音山山頂的鞍部到了(第二篇文章會再做說明)。


涼亭前一景,這個角度可以看到關渡附近的景,可惜今天雖然有出太陽,但能見度並沒有很好,再加上有點小逆光,所以沒有辦法看清楚遠方的關渡。(我在這裡休息10分鐘)


過了涼亭續行向上又是連續階梯的考驗。


偶爾停下轉身看看遠景可以適當的調整自己的體力。


10:18。象牙石觀景台,這觀景台似乎有點荒廢,當下我並沒有發現“象牙石”,但我對這地名感動好奇,於是上網查詢,據網友的說法象牙石是在山壁上有類似象牙的石頭而得名。


每個地方的步道都會有山友想走捷徑,這裡當然也不例外,除了主步道外也有山友另闢山徑。


10:26。遇到往硬漢嶺的最後一個叉路了,另外往右手邊的步道不知道是通往何處的,因為有聽到遠方有傳來說話聲,感覺可以接到另外一個景點。


前面兩支登山杖的這位山友速度超快的,之前在第一涼亭遇到向下走的他,我才走到這裡他又已經折返追上我了,看來我的體力是該好好的練一下了


我看到最後一個叉路的路標時心裡小小高興了一下,因為往硬漢嶺的路程我少看到百位數,我以為只剩41公尺,走近一看才知道還有兩百多公尺要走


10:28。在文章前頭提到牛寮埔步道沿途只會遇到一座涼亭,當你看到第二座涼亭時就表示你已經走到鞍部啦,硬漢嶺就要到了


10:30。涼亭的視野不錯,可以看到淡水市區,不過因為他是位在鞍部,兩旁還有較高的地勢阻擋著視野,因此視角不夠大。


把鏡頭拉近,淡水捷運站清楚可見,早上八點時我人還在那裡,現在我已經上升600公尺來到這裡了。


這鞍部附近空地還蠻多的,同時有多座涼亭也有廁所,建議山友可以先在這裡做休息,再登硬漢嶺(硬漢嶺就在旁邊而已,照片中屋頂後方有天線的山頂就是硬漢嶺)


因為時間比我預估的還早,所以我想先休息一下再登上硬漢嶺,另外還有兩個原因是:現在的硬漢嶺被雲覆蓋著,我想等雲較散去了再上去,而且我的直覺告訴我應可以找到一個地方看到台北港,所以我在鞍部停留一陣子後,便往八里方向的步道而去(與硬漢嶺是反方向),果然有一個適合遠眺台北港的休息平台,因此我決定在這裡卸下我的所有裝備,包括登山鞋,吃完午餐後再登硬漢嶺。

八里觀音山越嶺道牛寮埔段的文章就介紹到此,接下來會有大家熟悉的硬漢嶺步道要介紹,而後記、食衣住行的提醒就等到下篇文章再一起做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o的台灣踏查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