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anon 60D/EF-s 10-22mm, F35.-4.5/CPL,拍攝日期:2012年7月27日,天氣:晴
這幾個星期在整理照片的時候才發現,我今年好像很少出遊,也難怪我最近的文章量會變少,沒辦法今年同時有太多事要忙了,再者,感覺年齡增長後寫文章這件事竟然越來越困難了,常常想不到要寫些什麼,所以一篇文章我可以寫個一兩個月


這次的趴趴走是從玉長公路開始的,過了玉長公路後一路向北開,來到的第一個景點是北回歸線標,台灣也因為位在北緯23.5度,因此有了熱帶、副熱帶特殊的地理景觀,這次我就沒有特別停車下來拍了。花蓮南區共有兩個北回歸線,一個是位在花東縱谷裡的瑞穗鄉,一個就是照片這處–位在東海岸的豐濱鄉。今天的天氣好棒,遠方的雲非常的立體,這應該算是今年我少數遇到好天氣的日字了吧。

不知道是我太久沒有回花連了,還是我的資訊更新速度太慢,秀姑巒溪出海口新建了一座遊客中心我卻不知道!今天路過看過白色建築在藍天下更顯得明顯,下來認識一下這個新景點好了。

潔白的建築物在藍天下特別的明顯,可惜,好像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我只能在外圍拍拍照。

在遊客中心二樓則是可以看就近看到新長虹橋,這也是秀姑巒溪出海口的特色景觀之一。


大港口事件,以前我都以為只有日據時代那幾年,台灣的原住民有受到日軍的迫害過,沒想到在更早之前的清朝,清軍為了徵調當地阿美族青年,而侵奪土地、調戲婦女、強納婦為妾,因此引發阿美族人不滿,而殺死了清軍的駐地通事,進而引發了阿美族人與清軍的戰爭,但清軍打不過阿美族人,因此清延台灣總兵吳光亮改採懷柔政策,但又積極在現今靜浦國小西側興建營房,1878年1月清軍宴請165名當地協助搬運物資的阿美族青年,在宴席間清軍殺害了160名阿美族人,並焚燒營房,史稱大港口事件,後來少數逃過毒手的阿美族人在,東海岸沿岸建立了14個部落,後來也有族人再次回到此地,建立靜浦部落。

這遊客中心就叫:「奚卜蘭遊客中心」,奚卜蘭是阿美族語,秀姑巒溪的「秀姑巒」三字即是阿美族語中的「奚卜蘭」,原意是「在河口」的意思,而秀姑巒溪出海口有個島,就叫奚卜蘭島,也因此這裡就稱為「奚卜蘭遊客中心」了。


秀姑巒溪出海口最有名的就是長虹橋了,早期工程建設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台灣只有極少數的橋樑是採用這種無橋墩的拱橋來橫跨河面,印象中不知道是國小還國中我有念過台灣只有三座這種拱橋,當然,以現在的工程技術,這種橋樑的建築手法已經不稀奇了,但長虹橋還是跟秀姑巒溪劃上等號,一提到長虹橋就會想到秀姑巒溪,一提到秀姑巒溪就會想到長虹橋,但因為長虹橋已經有一段歷史了,橋中央有向下傾斜的趨勢,再加上橋面寬度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公路局已經建了新的長虹橋,新的長虹橋長得跟台北的關渡大橋一樣,是鋼樑式的橋樑(文章裡的第五張照片)。

現在的長虹橋被改建成遊客行人的徒步區,下次有機會你也可以到長虹橋上走走,並遠眺秀姑巒溪出海口(奚卜蘭)。

提到秀姑巒溪、長虹橋就會想到花64(瑞港公路,瑞穗至大港口),花64是沿秀姑巒溪左岸而建,沿溪畔而行,路況雖然不是很好,但因為沿途自然美景很多,因此也吸引不少遊客驅車一遊,而花64沿線最大的部落叫「奇美」,也是位在照片中遠方秀姑巒溪的左岸,也是遊客來秀姑巒溪泛舟必停的中繼點。

今天的雲好像棉花糖喔。

花64的路況非常適合拉力賽車的比賽,應該也可以算是台灣的秋名山吧XD,不過拓海應該在這裡無法用水溝蓋跑法,因為水溝沒有蓋



泛舟的中繼站,如果有來過瑞穗泛舟的朋友一定對此場景不陌生,這是中午吃便當的地方XD,不過這裡平常是不會有遊客的啦,但只要是剛好有泛舟的船的靠岸,保證馬上變成人山人海的場景。

花64遠眺花東縱谷,今天的雲非常有氣勢!

把鏡頭拉近些,可以看到秀姑巒溪河床、泛舟遊客中心及舞鶴台地,再遠一些玉里地區的部分房子也可以看到,下一站我想要停留的地方就是在遠方瑞穗大橋右手邊的泛舟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築旁有一座原住民大雕像,我已經好一陣沒有來過這裡了,不過這裡的一切還是深深印在腦海之中,可能是這裡的景色還是很特別吧,這張照片的「藍」算是及格了吧XD

站在瑞穗大橋橋頭,這裡的地勢比較高可以腑看整個遊客中心,停車場的車道有點跑跑卡丁車賽道的感覺XD,可能是今天的藍天與白雲讓人看了很舒服吧,我很喜歡這張照。


來瑞穗好像就不得不提到瑞穗牧場喔!當年統一主打瑞穗鮮乳,讓瑞穗這個地名從此打開名聲,到現在瑞穗牧場都還是遊花蓮必遊的景點之一,不過今天是星期五啦所以沒有什麼遊客,這裡過年的時候可是人山人海呢@@。

瑞穗牧場裡的放牧區平常並沒有牛在裡面,反到是每次來都可以看到鴕鳥


白雲壓得好低呀,都快壓到頭頂上來了,在廣角鏡下更顯得有那氣勢了。

離開瑞穗牧場後我去了一個我一直想要去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的景點–掃叭石柱,掃只石柱位在舞鶴台地上,其實就在北回歸線標旁而已,只是因為位在小路上所以一般遊客比較沒有找到這個點,掃叭石柱是根巨石所組成,掃只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木板的意思,是附近有木板可以撿起來遮雨的地方,根據考古學者的推測,掃叭石柱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跡,約有3000年之歷史,為台灣唯一的史前巨石文化遺跡,不過這兩根巨石是從何而來?如何立在此處,用意為何至今尚無正確之解答。

文章一開始是以東海岸的北回歸線標開頭,那文章寫到結尾當然也要用北回歸的照片來做ending,但這次選擇的是瑞穗的北回歸線標啦。

好啦,最後我還是要承認,Canon的藍與Pentax的有很大的不同,那種味道我不太會形容,感覺Pentax的藍比較深黑,而Canon的藍比較淡雅,如果你問我喜歡那個顏色,我會回答只要只是藍天白雲的好日子拍出來的照片我都喜歡,不管是用那台相機!
後記:
這篇文章裡面的照片比較沒有連貫性及故事性,主要是出遊兜風的的隨手拍照片,不過還是介紹了一些之前沒有在網誌裡提到的景點,再者,利用這次藍天白雲的機會讓大家可以了解Canon的「藍」在我的照片中是呈現出怎樣的感覺。這篇因為不算是正式的遊記,所以食衣住行的介紹就暫時跳過囉。
全站熱搜